7月7日至10日,中南大学“瑶智农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全国最大瑶族自治县——湖南永州江华,围绕“数字乡村建设与特色农业发展”主题开展“三下乡”调研。团队紧扣这一核心命题,深入果园、茶园、村庄及政府部门,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与现场观察,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问卷记录心声,力求以青年视角回答“数字能为瑶乡带来什么”。
【一线车间:把课堂搬到分拣线】
第一站是六月香果业车间,传送带上,瑶山雪梨被送上激光测距仪,0.1秒内完成分级。女工套袋、贴溯源码,一分钟就能装完一箱。同学们近距离参观了瑶山雪梨从分拣、套袋、包装到装箱的全流程,详细了解了瑶山雪梨的销售渠道、宣传策略、市场拓展、科技赋能等情况。团队成员段兆栩坤把激光分敛设备参数拍照存入手机,“原来课本里的公式真的在帮果农挣钱”。陈睿琪则把企业“旺季日发两万单”的销售数据记录下来,此刻,数字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果农算得清的账。
【百年茶园:在叶脉里读乡土史】
沸水高冲,茶雾升腾,琥珀汤色在瓷盏中旋转舒展,蜜香随氤氲热气缓缓漫开。创始人黎卫兰先以瑶语轻唤“茶来咯”,继而用普通话回溯江华苦茶六百年史话,细说“晨雾沐芽、午荫护株、夜露润叶”的独特地域环境,以及“一芽三叶”的采摘口诀。她现场亮出最新“成绩单”:百年以上古茶树2.3万株,2024年全县种植面积8万亩、干茶4500吨、综合产值12亿元,“冯城蜜香”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电商占比已超35%,直播单场最高成交200万元,带动2.1万瑶胞人均年增收6800元。
【驻村故事:在田埂上量出变化】
8日上午,中南大学驻长山村帮扶工作座谈交流会上,长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中南大学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少清详细介绍了中南大学十年来坚持党建引领、结对引领、关怀引领、示范引领、制度引领,聚焦数智赋能,推动长山村在环境治理、数智治理等多方面实现不断改善。会后,同学们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现代化技术设备应用等方面与驻村工作队展开了深入讨论。最后,团队成员走进长山村的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各类农作物的生长与分布,并与村民们进行交谈,用脚步丈量行距、用卷尺记录株高。
【圆桌政府行:四部门接力,为“数智瑶乡”开方】
9日上午,团队先后与县农业农村局、网信办等部门围桌对话,一场“政府—青年—产业”的接力式访谈让调研迅速升温。产业办负责人坦言,虽然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存在冷链仓储缺口大、政策补贴农户知晓率较低的问题。同时,网信办负责人阐述了部门职责、网信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以及文化宣传、网络安全教育等工作;社会工作部方面,团队了解到基层治理与政权建设、“两企三新”党建工作及志愿者服务的推进模式;林业局负责人则就油茶产业现状、设施、短板及规划等作了深入介绍。
【水库与山林:在更大坐标里再看农业】
站在涔天河水库大坝前,同学们听负责人介绍这座水利工程“防洪、灌溉、发电”等多重功能;走进林业局油茶办,团队又得知26万亩油茶林仍在等待“小型剥壳机”的普及。两处声音被同学们拼成一句话:乡村需要的不仅是直播带货,更是产业链上的“小而美”技术突破。
返程高铁上,雷馨怡、彭慧龙、潘彩霞三位同学,将调研成果做成一张张思维导图:前端是蓬勃兴起的直播电商、中端是高效运转的冷链物流、后端是精细智能的数字治理,所有箭头最终汇聚成一句话——“青年能为乡村做的,是让技术与乡土同频”。车厢里,一句总结引起了所有人点赞:数字不是替代土地,而是让土地长出更多可能;青春不是过客,而是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答案写进瑶乡的清晨与黄昏。
(一审:梁慧 二审:徐立坤 三审:耿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