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种下AI科技梦:中南大学“掌上寻光·青禾逐光”团队AI科普课程点亮乡村教育

发布时间:2025-07-13    作者:王豪博    来源:     浏览次数: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让乡村孩子接触前沿科技,已经成为教育公平的关键议题。2025年7月11日,中南大学“掌上寻光·青禾逐光”团队走进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潮水铺村完全小学,开启了AI特色科普课程的教授,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

科技赋能,定制专属课程

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团队成员凭借专业优势,耗时数月精心打造AI科普课程。课程以“AI特色科普”为核心,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理解并初步应用AI。课程内容丰富多元,涵盖“AI初体验”“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与合成”“机器学习”“生成式AI”“智能硬件”“AI伦理与发展”七大主题。每节课45分钟,采用数字化教学,仅需电脑、投影仪和网络,既贴合现代教育趋势,又适配乡村学校实际条件,确保课程可操作、易推广。

创新模式,激发学习热情

课程采用“四段式”教学结构,即导入、探究、实践和总结。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生活化问题与短视频,迅速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好奇心。如在“图像识别”课上,以“机器能‘看’东西吗?”巧妙引入概念。探究环节注重原理类比与工具演示。团队引入Google Teachable Machine等前沿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AI工作原理。在“机器学习”课上,学生们亲手训练AI模型识别物体,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提升参与度与理解力。

实践环节是课程亮点,通过分组任务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成式AI”课上,学生用AI绘画工具创作艺术作品;在“智能硬件”课上,设计未来智能家居场景。课程还设置“观察员”角色,提供差异化学习路径,实践任务分基础和进阶选项,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总结环节借助思维导图与伦理投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开展伦理思辨。如在“AI伦理与发展”课上,学生投票讨论“AI最不适合聊什么话题?”,培养伦理安全意识。每节课末,学生说出“3个关键词”作为评估依据,锻炼归纳能力,也为教师提供反馈。

严谨保障,护航教育前行

课程设计将伦理安全置于首位,严格遵循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南》,确保内容健康积极,规避伦理争议与安全风险。涉及敏感技术时,强调伦理安全使用,并引导学生讨论伦理问题。同时,团队为每个数字化工具制定应急预案,保障教学顺畅。

此次活动是团队在乡村教育领域的重要探索,为乡村孩子打开人工智能世界的大门,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乡村教育,输送优质资源,用科技之光照亮乡村学子未来,助力乡村振兴与社会进步。

(一审:梁慧 二审:徐立坤 三审:耿贵斌)




上一篇:中南大学“湘往青川”支教团赴青海省尖扎县第一民族中学开展支教工作
下一篇:中南大学“掌上寻光·青禾逐光”实践团赴新化县潮水铺村潮水完全小学开展网络数智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