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1日下午2:30,由我院承办的中南讲堂·名师名家论坛系列讲座在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公管楼404举行。本次讲座的特邀嘉宾——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教授以《从南北中国到东西中国——区域差异研究的视角转换与理论前瞻》为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刻而又生动的学术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董海军教授主持,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社科院等3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现场全程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郁。
(图)贺雪峰教授主讲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贺雪峰教授分享了其在多年的田野调研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方法。他指出,当今社会科学界存在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是“理论——实践——理论”的对话式研究,也即“小循环”式的研究;另一种则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大循环”式研究。贺雪峰教授表示,学界目前需要更多的“大循环”式研究,研究者要不带预断地深入田野,从实践本身的逻辑出发形成判断和理论。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积累了若干值得开展学术研究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有广阔的天地。随后贺雪峰教授做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不要在麻袋上绣花,要先“织绸缎”,再“绣花”。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和“大循环”式的研究,从总体上理解、认识和把握学术,之后再将学术精致化,开展“小循环”式的研究。
(图)董海军教授为欢迎贺雪峰教授致辞
随后,贺雪峰教授介绍了南北中国概念的由来和内涵。他表示,南北中国的概念是其在广泛而深入的全国性田野调研后形成的想法,此概念已提出多年,至今仍有一定解释力。“南北中国”和“南方人与北方人”刻板印象不同,是原来没有的概念。具体来讲,贺雪峰教授将中国农村大致划分为原子化程度很高的分散型村庄、宗族性的团结型村庄和以“小亲族”为基础的分裂型村庄,三种类型分别对应我国中部(湖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华南(江西、福建、广东等)和华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区。村庄的社会结构对村民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分散型村庄个体主义色彩浓厚,村民对于较为疏远的亲缘关系不太看重;团结型村庄血缘联系紧密,集体认同感强;分裂型村庄存在不同派系,村庄内部派系之间有较为激烈的竞争。贺雪峰教授在讲授时举到了“村民自治”“农民负担”“屠宰费”征缴的区域差异等真实而深刻的例子,用直白的讲述风格引发听众深入思考。
(图)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在介绍完南北中国之后,贺雪峰教授带领在场人员将注意力转向东西中国的概念。他指出,现在的农村相较于以往发生了许多改变,许多农民离开了农村,收入也转而依靠城市。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迅速扩大,在农村更是如此。贺雪峰教授敏锐地察觉到,当前我国关于乡村振兴的经验大多数来自东部地区,而乡村振兴的大多数问题和难点却在中西部,这形成了一个悖论,同时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用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指导中西部地区是否可行和有效?贺雪峰教授指出,东部地区农村大多已经工业化,农民大多已经市民化,农村生活和城市一样便利。而中西部地区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原因在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许多产能已经过剩,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和农村工业化面临着许多困难。在讲座中,贺雪峰教授还对众多制约中西部发展的因素展开了论述。随后,贺雪峰教授表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是要给“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农民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最后的保障与退路。
讲座尾声,贺雪峰教授再次讨论了怎么做研究的问题。他指出,在田野调研中,要让研究者自身对经验保持开放性,从日常实践的过程之中把握实践的内部和全局逻辑,方能窥见具体的抽象以及结构的整体。因此,贺雪峰教授建议广大学子做到两个“饱和”,其一是饱和地阅读经典著作,要“读硬书、硬读书”,以此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其二是饱和的经验调查,要长期深入田野开展调研,“浸泡在经验里”方能形成经验质感,做出深刻的研究。
(图)师生踊跃参与交流讨论
贺雪峰教授讲述结束后,讲座主持人董海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短总结,并对贺雪峰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在最后的交流讨论环节中,与会者提出若干具有重要意义的思考和议题,贺雪峰教授详尽回应了这些声音,现场反响十分热烈。
贺雪峰教授深刻而又生动的讲述,让同学们更加明白了“真做研究”和“做真研究”的重要性,认识到“做研究”比“写文章”更重要也更有趣,认识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同学们表示,今后在研究过程中,要努力靠近两个“饱和”,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和“大循环”式的研究,从总体上理解、认识和把握学术,之后再将学术精致化、开展“小循环”式的研究,将理论作为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做出更好的研究。
(一审:田 孟 二审:李春玲 三审:董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