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缓解乡村儿童社交恐惧、促进全面发展”的号召,7月5日,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拾光者·乡村心语计划”三下乡团队正式抵达喻家坳小学,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旅程。
抵达学校后,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在略显拘谨的氛围中相识,队员们首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自我介绍。轮到孩子们时,许多小脸庞上写满了紧张与不安,他们走上讲台,眼神躲闪,自我介绍简短而羞涩。这初次的声音交流,正是许多乡村孩子社交恐惧的直观体现,也成为了支教团队首日课程设计的起点。
匠心故事点燃勇气之火
在“焊花点点,匠心浓浓”主题宣讲中,中国“女焊神”孙景南的故事成为打开心扉的钥匙。当屏幕上焊花飞溅,映照出孙景南专注的身影时,孩子们的目光也随之闪亮,积极参与讨论。由此,团队向孩子们提炼出了“自信表达三要素”——大声、流畅、自信,并将其醒目地板书于黑板上,成为孩子们看得见、学得会的行动指南。
从“不敢说”到“我要说”:一场声音的破冰之旅
有了榜样的激励与方法的指引,实践环节水到渠成。八位孩子主动走上讲台,进行第二轮自我介绍。“我叫张明,今年10岁,喜欢画画!”从羞涩低语到落落大方,从眼神躲闪到自信从容,孩子们的变化正是团队“破茧”课程成果的最好证明。
生命守护:知识巩固自信的基石
当日下午,团队将“自信力”的培育延伸至生命守护的领域。在专业而活泼的急救课堂上,“30次胸外按压”与“2次人工呼吸”的关键数字被孩子们迅速牢记。小模特安静躺在“枕头胸腔”上,七八位同学轮番上阵,在老师指导下认真调整按压姿势,体验施救者的责任与力量感。

创伤包扎环节则充满互助温情。视频教学后,同学们化身“示范员”,三角巾与绷带在稚嫩的手中认真穿梭。当老师为最佳“急救员”戴上象征荣誉的小红花,实用的技能已经与互助的温暖、实践的成就感融为一体。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首日课程的核心,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被倾听、被肯定的价值感。作为公管院与宁乡市共建的“栀子花开 守护未来”计划的暑期特别实践团,“拾光者·乡村心语计划”的志愿者们将继续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拥有美好未来保驾护航,用行动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一审:梁慧 二审:徐立坤 三审:耿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