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新闻
2024-11-02
  2024年11月1日至2日,城乡公共治理学科建设工作组第三次工作会议暨第...
最新公告
2024-11-01
      根据《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关于对中南大学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四届全国社会学院长论坛在中南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24-06-24    作者:张晓倩 孔维欢    来源:     浏览次数:


6月22日,由中南大学主办、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四届全国社会学院长论坛在中南大学铁道校区世纪楼14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以“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社会学人才培养”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29所社会学博士点单位的院长或系主任参会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论坛开幕式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潘泽泉教授主持。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黄健陵在致辞中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达了感谢,指出本次论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精神,围绕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社会学人才培养的两大主题进行研讨。他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中南大学学科建设门类与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成就,指出此次论坛议题高屋建瓴,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有助于中南大学加快推进校内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

ZZZ_9049

821d60686be3413f8772809e629e791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陈光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并肯定了历届全国社会学院长论坛的举办对推进社会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社会学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学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陈光金教授提议,未来的院长论坛可以成立咨询委员会,对每年社会学发展的总体态势进行总结,提出重点议题供学术共同体进行讨论。

ZZZ_9064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旭东致辞,他首先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达欢迎和感谢。他详细介绍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基本情况、教学科研团队和社会学学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杨旭东书记认为,此次论坛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围绕主题开展探讨,搭建交流平台,期待学者们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二是为社会学学科发展指明方向,本次论坛和研讨将成为我院师生学习的重要机会,有助于夯实学科内涵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学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b6aae0d632efc80767eda6ce14cde3e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教授致辞,他回顾了院长论坛创办的历史和初心,并指出随着近些年社会学的培养和发展愈发完善,面临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问题,院长论坛为各高校共同探讨在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搭建了平台。他指出,当前学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学科研究水平和学科话语权的提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社会学学者需要着眼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出一些能解答宏观社会变迁的大理论。

ZZZ_9101

本次论坛分四个主题进行。主题一为“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时代社会学创新人才培养”,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董海军教授主持。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教授首先作了主题为《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精神》的分享,他指出了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学术论文发表对学科发展意义的反思。他认为,学术话语权的提升、本土理论的构建均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他阐明当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弊端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应当给予学生独立的空间,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哲学的、理论的思维。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教授围绕《如何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主题指出,当前学生培养中存在研究生培养本科化、田野训练缺乏、学生学习被动等诸多问题。他认为应当通过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在探索中形成自信等方式解放学生的创新力。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刘迟教授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将传承与创新融入社会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她围绕新时代社会学人才培养探索展开论述,强调要注重“厚基础-精专业-个性化”,致力“教产研学”一体化。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符平教授基于《社会学的境遇与未来》的主题,提出学科危机命题,对学科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当前学科处境中的劣势,倡导在学科发展中应优化学科布局、涵育学科生态,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量,增强学术优势、引领时代思想,服务国家战略、增强贡献能力。

主题1

主题二为“数智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学面临的新挑战”,由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肖富群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对社会学研究的新挑战》的主题,阐述人工智能对学科发展的冲击,并从AI时代的来临及其对知识生产的影响、AI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新机遇、AI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新挑战、AI时代如何审慎应用人工智能、AI时代社会学研究的未来这几个方面具体展开演讲。他强调,非物质对象已经进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中,社会学必须关注人的未来而非止步于对过去的解释。AI时代社会学研究存在机遇也面临挑战,AI时代中应当确立社会学研究者在研究中的主导地位、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社会学研究共同体、完善知识生产的质量监管机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刘能教授围绕《迎接人工智能社会的到来》的主题,从人形机器人、生育率担忧、茶水博士和铁壁阿童木的诞生、老龄化等话题切入,总结了AI人性的演进过程,回顾了作为一种叙事框架的AI历史。他从功能主义、互动论、批判社会学、社会建构论视角阐述了社会学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他认为,AI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元的,社会学需要去观察和跟踪这些影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郑莉教授以《数智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题,从数智化及数智社会的特征、数智时代社会转型的挑战与风险、数智时代社会学人才培养这三方面展开。她认为,数智时代更需要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数智时代人才的知识结构是金字塔型与蜘蛛网型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在数智时代的社会学人才培养中要完成研究视角的转变和学科范式的重构,要促进人文社科研究者更为技术均等化、知识普及化和学习自主化。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沈可教授作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复旦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主题演讲,她从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科建设、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复旦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进行了介绍和经验分享。她提到,未来在人工智能下的社会学学科发展要谨防为了应用新技术而去创造问题,问题始终应当服务于现实需求;需要厘清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和辅助性功能的界限;注重技术与人文的平衡问题;达到传统与创新结合、百花争鸣、兼收并蓄的状态。

主题2

主题三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社会学学科发展”,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彭远春副教授主持。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社科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陈光金教授分享的主题是《社会学的发展相关问题之我见》,他提到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以中国实践为本,以国际视野为参照。要理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变与不变,要仔细思考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和方向。他指明了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涵、生产、生产过程、评价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黎明教授作主题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的分享。他指出,学校的文化要注重生产性,学科的发展要具有危机感。社会学的发展要厘清学科专业特色、看家本领和独门绝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养包括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相对明确的问题领域、独特的研究视角及有效的研究方法。学科建设要注重理论素养和研究方法相结合、人文性和科学性兼备,用核心竞争力来展现学科的不可替代性,通过主体性交叉融合的方式构建智能社会治理的新文科建设。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教授以《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题,提出应当基于理论自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基于学科本土化,要注重梳理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史与方法论,要基于社会转型的实践经验构建社会学中层理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根植于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源自于对中国转型的实践感知。要用中国的理论话语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他强调在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持中守正的中国立场和学术话语权的新表达,强调学术自省与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的重要性。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教授分享的主题是《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提出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应进一步明晰,并分享了中山大学人类学的人才培养经验。他指出,人类学需要继续凸显人类学的世界关怀,关心宏大叙事下普通人的生活世界,从生物-文化的整体视角展现人类的共性和差异。强调不仅着眼于人类的过去与当下,也应将人类的未来纳入关怀之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系主任方长春教授分享的主题是《双重衔接:国家治理与社会科学研究》,阐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科学研究之间双向奔赴的关系,但也指出存在衔接不足的问题。他认为,须厘清社会科学研究的层次,政策效用应当是建立在描述、解释、预测社会事实的基础上的。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卫松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数智时代下的社会学人才培养创新与挑战》,提出在数智时代下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社会结构的变革表现为“虚”与“实”的多维结构、“人”与“机”的关系想象、“时”与“空”的空间扩展等方面。他强调数智时代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应该体现在学科方向、学科建设要素、服务面向的三维层次。在数智时代下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应从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级学科下新兴交叉方向的凝练建设、数字化教育场景打造、数字化背景下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重构、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融合交叉等方面入手。

主题3

主题四由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罗忠勇教授主持,围绕“人类学、社会工作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讨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屈智勇教授进行了《以推动循证实践的科研支撑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题分享。他认为要聚焦学生心理和行为健康,开展推动循证实践的科研支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他指出社会工作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专业。社会工作是高度学科交叉的应用社会科学,科学化是其鲜明特征之一。社会工作实践的科学化是专业化的重要支持,科学化和规范化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邓湘树副教授分享了《社会工作硕士项目化实习》的主题,归纳社会工作硕士项目化实习的痛点体现在机构、教师、学生三方面,表现为缺乏专业性、主体地位缺乏、实习效能不高、没有形成品牌等特征。在西南财经大学项目制实习改革的经验中,其内容包括课程化、项目化、集中化、智慧化,其成效体现为教师科研、专业实习、学生教学、毕业论文诸多方面,项目化推动路径通过逐步推动、联合申报、共建品牌三方面实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董运生教授以《专业调整背景下社会学培养方案的制定》为题,分享了吉林大学社会学专业调整情况。他指出,在专业调整过程需要处理好教师发展、学生学习、学生认同等诸多矛盾,应当折中考虑多方利益诉求,并分享了专业调整措施的有益探索。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以《学科发展导向下的集刊创建——<环境社会学>构思与发展》为主题,介绍了《环境社会学》的创刊背景在于回应“五位一体”的国际战略格局。环境社会学是河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关键支撑方向,期刊创办与发表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学学科长效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曹志刚教授以《专业精进、体系整合——社会学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题,分享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的历史沿革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人才培养的重点举措及探索。他从学生现状、社会学学科的专业认知与专业信心、国际形势变化与高等教育形势变化、教师科研投入与教学投入的变化这四方面总结了当前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提出了专业精进、体系整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并提出了专业引领与思政引领并重、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整合等重点举措及探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苏冰涛教授作题为《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演讲,分享了山东大学社会学系近年来的标志性业绩,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对学科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总结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她指出,社会学的发展应当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结合,形成科研教学相平衡的科学的人才体系。她认为学科发展中要注重传统与新兴融合、学科与学院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强调要从组织、文化、学术三方面进行提升。

主题4

最后,论坛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各抒己见,分享见解,并对未来院长论坛的更好举办提出了建议。自由讨论环节结束后,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潘泽泉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他对各位专家的支持和参与表达了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围绕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主题,聚焦到人工智能等前沿议题,提出了诸多重要观点,为未来社会学学科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他表达了对中南大学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希冀,并表示会吸收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进一步推动中南大学社会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c849b2e0d95f9c6e1e6cf40e3f07ba7

第四届全国社会学院长论坛圆满结束,与会专家的真诚分享与热烈讨论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社会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此次会议在数智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数智时代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生产式人工智能与中国社会学知识生产变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前沿洞见,是推进知识、理论、方法创新的有益探索。


(一审:李春玲  二审:潘泽泉  三审:董海军)